欢迎光临 注册 登录 留言 收藏 演示 首页


[配音行业新闻]话题:译制片配音与译制片前途

http://www.uupei.com  2014/11/2 21:21:42  优优配·配音行业新闻
标签:配音行业观点 译制片配音 著名配音网
话题:译制片配音与译制片前途
  【优优配(www.uupei.com)】这个时代还需要译制片吗?优优每日配音行业新资讯和你关注,“这十年来,我特别困惑。现在译制片似乎被冷落了,但还是有一群译制片爱好者在怀念和关注。”11月1日,中国第一代配音表演艺术家,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导演、演员苏秀携增订版《我的配音生涯》做客上海电影博物馆,和赵慎之、曹雷、刘广宁、童自荣、林栋甫等“老战友”一起回忆她在配音界六十年的艺术工作和生活。

  国庆长假期间,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天“辉煌年代”,向译制片的黄金时代致敬。在这些健在的艺术家中,元老级配音艺术家苏秀是公认的“佘太君”。2005年,她用回忆录《我的配音生涯》写下她对我国译制片从起步到黄金时代的记忆和思考:从“罗切斯特”邱岳峰、“侦探波洛”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到配音王子童自荣,从当时别开生面的“政治学习”到录音棚中的“鬼打墙”,从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到老一辈译制片艺术家的故事。今年11月,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《我的配音生涯增订版》,新版增补内容达六分之一十余篇文章、十八幅老照片。

  译制片又称“翻译片”,即把原版影片中的语言包括对白和解说词,通过译制演员的配音和录制声带,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影片。一般认为,我国的译制片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:《简爱》、《佐罗》、《茜茜公主》、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等经典耳熟能详。苏秀告诉早报记者,从上世纪 50年代初到“文革”前也是译制片的好时代:“除了苏联影片之外,1954 年之后我国又逐渐引进了捷克斯洛伐克、匈牙利、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‘左派电影’,像狄更斯的作品、司汤达的《红与黑》、阿根廷的《总统在黎明前死去》等。”然而,如今译制片的市场大不如前。新浪网早在2000年就在1178名网民中进行过一次调查,结果有70.37%的观众赞同看字幕片胜过译制片。随着外语学习的普及,看原版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多。并且,上海电视台译制导演黄其表示:“现在所谓‘大片’,不是科幻就是外星人,就冲着这一点,今后的译制片即使配了,也没什么价值。”

  在2010年接受《当代电影》采访时,苏秀曾表示许多年轻观众宁愿看配了字幕的原版外文片,也不愿看译制片,是因为有些译制片不太讲求质量,败坏了译制片的名声。黄其说,就她了解现在有不少译制片的要求是“只要口型对上就行”。她回忆过去,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配音演员配戏时总会有导演把关:“每句话都抠得很厉害。导演在旁边听着,口型对不对?感情对不对?各方面的语言的调度对不对?都听好了,然后正式配,配不好再配。而且演员进棚之前会在另外一个房间,先得自己不断预习几遍,这样子到最后才配出来的。”相比过去,现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,黄其将其比喻为“人和机器说话”:“对方是谁我不知道,我配音演员把话录下来,最后合成。”说到这里,她感慨:“所以我说辉煌年代是空前绝后的。”现场,还有一群来自中国配音网的网友,从事翻译工作的网友张露佳认为,很多时候外文电影的字幕会影响电影观感,译制片依然不可取代。“你会发现字幕和画面不同步,有时差错位。就比如像《虎口脱险》那样语速极快的电影。”她说,即便是外文不错的人,想毫无障碍地看懂原片,仍是一件困难的事:“就算可以轻松看懂英文电影,那么法语版、德语版电影呢?尤其那些经文学作品改编的、有很深人文背景的作品,还是很需要译制片的。”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刘广宁相信,译制片和原版电影并不是矛盾的:“我就认为,现在两者是可以并存的。只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和观众的口碑在,译制片还是有希望有的。”法语文学翻译家周克希认为,只要还有为数可观的观众不能或不愿看原版片,译制片就还有价值:“‘不能看’是因为语言上有困难,‘不愿看’,我想是因为他们曾经领略过译制片的魅力,认为译制片有自身的审美价值。”

  译制片还能重现当年的辉煌吗?周克希表示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“是”或“不是”来回答。他说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老厂长陈叙一的一件糗事,当年他为了琢磨一段台词,洗脚的时候甚至忘记脱袜子:“我们现在还有陈叙一吗?如果有,他可以有尊严、体面地生活吗?如果像他这样为译制片而生的、上天所赐予的礼物还能再现,如果他和他的团队有用武之地的环境可以再现,那么再创辉煌就是一个现实的课题。否则,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。”
[行业新闻]更多精彩文章欣赏
[配音社区]其它最新美文欣赏
平台公告区
[平台新闻]优优配推出网配行业终极共赢运营模式
关注度:86569人次
[平台新闻]世界卫生组织与优优配的故事
关注度:108389人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