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 注册 登录 留言 收藏 演示 首页


[配音行业新闻]配音演员曹雷:为外国影片配音

http://www.uupei.com  2013/7/16 9:12:40  优优配·配音行业新闻
标签:配音演员 外国影片配音 译制片配音
配音演员曹雷:为外国影片配音
  【优优配(www.uupei.com)】曹雷,上海电影译制厂老配音演员,她给我们带来的为外国影片配音的点滴回忆,生动且有趣。

  几位上影老演员的配音往事

  上海电影译制厂第一代的老演员,他(她)们每个人都配过无数让观众难以忘怀的角色,他们的声音已深深留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中。那么,除了自己多年的刻苦磨砺,他们有没有传承呢?又是传承谁的呢?我在学生时期,也是个译制片的影迷。那时,学生场的电影票是一毛五分钱。到了周末,为了看一场心仪的电影,我会走好几站路,为的是省下车钱,再买下周末的票。那时起,我就很注意配音演员。而那时的配音演员有很多是电影厂的演员。

  记得我看过不止一遍的苏联电影《伟大的公民》(上下集),那主角沙霍夫是卫禹平配的。影片一开头,沙霍夫有大段对群众的演讲,那话语的铿锵有力,对听众的热情鼓动,真是把我们观众都镇住了。他后来担纲了不少译制片的主角,最后正式转入了上译厂的编制,并担任译制片的导演。我最早配的《鸳梦重温》和《傲慢与偏见》(黑白版),都是他担任导演。然而“文革”以后他患脑梗,瘫痪在床很多年,译制片的高峰时期他却不能工作,真是很大的损失!还有孙道临配的《王子复仇记》,把那王子高贵的气质和优柔寡断的矛盾内心,在优雅动人的语言中表露无遗。而他在《白痴》里配的梅斯金公爵,更是非他莫属的。

  苏联出品的《奥赛罗》,主角的配音是演员高博、程之,配的反派人物雅古,他俩把莎士比亚的台词说得那么漂亮,让人听后多年都不会忘记。高博后来还配过邦达尔丘克演的《一个人的遭遇》;程之还主配了英国狄更斯的《匹克威克外传》、《孤星血泪》和塞万提斯的《唐·吉诃德》。韩非配的《勇士的奇遇》(又名《郁金香芳芳》),传达出了钱拉·菲利普饰演的芳芳身上的侠客气,比后来的阿兰·德隆的佐罗还更多一层幽默调皮。

  我印象最深的要算林彬配的《第六纵队》,又名《但丁街凶杀案》。林彬配影片主角——法国女演员马德琳·奇波,可以说深深地影响了我。她把握人物的分寸很精准:既有名演员的气度,又有女人和母亲的细腻温情。当年我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走上配音演员的道路,但是一心想成为马德琳·奇波那样一种气质的演员。这部影片我一连看了八遍,很多台词都已烂熟于心。没想到1982年我转到了上译厂,当年就接到一部重头戏《非凡的艾玛》,艾玛·德丝汀也是位世界知名演员,气质、个性与马德琳很相近。我在配她时很自然地想起了林彬老师的配音给我的感觉,我忽然觉得自己对这角色已酝酿多年了!

  上世纪50年代参加过配音的上影演员很多。中叔皇配的马德琳·奇波的丈夫以及《生的权利》、《两亩地》,温锡莹配的彼得大帝,张伐配的列宁,朱莎在《王子复仇记》中配的俄菲丽娅,张瑞芳配的《白痴》,舒绣文配的《乡村女教师》等,都给当时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上译厂建厂初期,虽然已组建了自己的演员班子,但是为译制片配音毕竟没有多少经验。当时的厂长陈叙一就采取让上影的演员来帮带的办法。请来的上影演员,都是既有话剧舞台的表演经验,台词功夫过硬,又拍过多部电影,能把握话筒前的语言分寸。请他们来配影片的主要角色,不但起到示范的作用,也可保证译制片的质量。上译厂的演员跟着配各种角色,一面学习一面锻炼,在实践中也很快成熟起来。到了50年代末期,很多影片基本上都由上译厂自己的演员挑大梁了。

  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,在那个特殊时期,上译厂在接受“内参片”的配音任务时,由于片子多、任务紧,又再一次请来了上影厂的演员协助。除了孙道临、中叔皇、高博、张瑞芳、林彬、康泰等老演员外,达式常等年轻演员也参加配了一些影片。我也就是那时被借到上译厂,配的第一部故事片是《罗马之战》,并有幸和我崇拜的林彬、卫禹平、高博、康泰等演员合作,向他们学习。我的译制片生涯正是从这时开始的。

  译制新、老版本《傲慢与偏见》

  1975年,我还是上影的演员,不是专业配音演员,被借到上译厂,配了影片《傲慢与偏见》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(爱称“丽萃”)。那是黑白版的《傲慢与偏见》,当时影片译名是《屏开雀选》。1975年还是“文革”期间,这部影片是属于“内参片”之列,与《鸳梦重温》《怒海情潮》《农家女》《美人计》等一批影片,都是同一个时期交下来的译制任务,配好了只作为“内部参考”不对外公映的。那都是些美国老片子,用的也是解放前公映时的老译名。因为跟美国没有文化交流,更没有版权,老片子也没有新拷贝,送到厂里的拷贝都是解放以前片库里的旧拷贝,片基还都是易燃的。记得同时来的还有一部英格丽·褒曼和查尔斯·保育主演的《煤气灯》,在厂里第一次放映时,拷贝就烧了起来,画面都化开了,根本就不能工作,那部影片就没有配。即使配的那些影片,不少也因拷贝很旧,断开的地方很多。译制这些影片也没有原文剧本,都是靠懂英语的翻译根据原片一句句口译出来的。为了译制这批“内参片”,电影系统将懂英文又懂电影的演员孙道临、老局长张骏祥都调到译制厂来参加工作了。

  虽然工作条件很差,但所有参加工作的人都是兢兢业业、认认真真地努力把影片配好。一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里,由“中央文革”交下来的任务,做不好吃罪不起;再是搞了这些年的运动,心理上都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,有机会从干校回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工作中来,又是配的过去没有机会看到的内参片,人人都把这当作精神上的一次放假。尽管还是要天天学毛选,还是要在工宣队和军宣队带领下对每部片子作“大批判”,但大家都是心甘情愿加班加点,努力要把影片译制好。

  黑白版的《傲慢与偏见》,从演员的表演到服饰、造型以及场景布置都比较戏剧化,很多场景感觉好像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。人物很有个性,但也比较夸张。丽萃(葛莉亚·嘉逊扮演)与男主角达西(劳伦斯·奥列佛扮演)的戏,唇枪舌剑,对话都带着“骨头”,很是过瘾。配这样的对白,对我这样一个从戏剧表演专业出来的演员来说,倒比较对路,不太容易暴露出自己的缺点。

  当年这部戏的配音演员班子可算齐全。除了原上译厂的配音演员,还从上影演员剧团和科影厂调来了人马。给我印象最深的,女演员中要数配母亲班纳特太太的林彬、配小女儿莉吉娅的李梓和配达西姑妈的张同凝了。林彬一直是我喜欢并钦佩的演员。她有很扎实的舞台语言功底,也有很强的塑造人物的能力。60年代初,她配的那部《第六纵队》(又名《但丁街凶杀案》)是被我奉为范本的学习教材,我当年反复看过8遍。但是,她配的班纳特太太却一点没有《第六纵队》中著名演员马德琳·蒂波那种雍容华贵的艺术家气质,而是活脱脱一个俗气的小市民,急着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有钱人。她的马德琳·蒂波和班纳特太太的不同配音,对我以后的配音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。《傲慢与偏见》曾在银幕和电视上被反复拍摄成各种版本。到2005年重又拍成电影,老版的导演、演员这时多半已作古。没想到三十年以后,我却又有机会成为这最新版电影的译制导演。

  来源:《上海滩》
[行业新闻]更多精彩文章欣赏
[配音社区]其它最新美文欣赏
平台公告区
[平台新闻]优优配推出网配行业终极共赢运营模式
关注度:86566人次
[平台新闻]世界卫生组织与优优配的故事
关注度:108389人次